9.9元十包的乐事薯片,10元五包的火鸡面,3块钱的巴黎气泡水......如此低价的食品,却和超市里销售的商品并无两样,唯一的区别在于——临近保质期。
在食品行业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距离保质期还剩三分之一时间的商品将不能进入连锁零售商店,而他们也就沦为了临期食品,不得不以低价出售。
这些被零售商店淘汰但又未过保质期的食品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最爱。
近年来,临期食品火了。相关的话题不断在各大信息平台上发布、讨论。微博上临期食品热门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1亿;在B站上搜索“临期食品”,关于开箱的视频播放量在15万以上;小红书上,关于临期食品的相关笔记超过3600篇……
一方面优质品牌的食品,保障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临期食品的折扣又省下了一大笔钱,就这样,年轻人们通过临期食品享受着“精致穷”的生活。
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或许有人会觉得原价都要十几块钱的薯片等零食,现在却以4-5元,甚至2-3元的价格出售,商家还会有钱赚吗?
虽然临期食品的价格相对便宜,但毛利率却不低。
据有关报道称,临期食品的利润率普遍能够达到40%以上,比普通商品的利润率还要高。
传统超市进货价格高、利润较低,它们的商品利润空间一般只能达到18%-20%,最多不会超过25%。但由于临期商品属于一般销售渠道的滞销产品,因此进价极低,各类产品利润率能够达到35%-75%。
其中,进口商品、烟酒类、母婴类产品的利润可以达到70%,一些其他商品的利润也在35%以上。
举个例子,一批价值50万元的临期饼干,批发商往往只需要5万元左右的价格就能拿到,而最后门店里能卖出10万元以上。
除了超高的利润,我国零食市场的庞大规模也为临期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据有关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即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市场也达到了几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如此巨额的收益的吸引下,不少人纷纷选择进军临期食品的市场。
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最大顾虑
从近期涉及临期食品的报道来看,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是消费者以及社会关注较多的一个方面。
临期食品本身就是属于快到保质期的食品,虽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但食品的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风险仍不可以忽略。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保障临期食品的安全是取得消费者信任的第一步。
货源成为核心竞争力
由于低价的优势,临期食品的市场异常火爆。但当它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行业巨头和资本投资的重点项目时,这就意味着临期食品的经销商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小。这时候把握住行业的竞争重点格外重要。
临期食品获利的底层逻辑,其实便是低价进货,再以比市场相对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而能否获利,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进货的渠道,也就是货源。
而其中货源问题是目前临期食品行业竞争的重点。
从供应端来看,临期食品的货源有3个主要渠道: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二是电商等渠道滞销、退换的产品;三是各级经销商手中进入临期的产品。
目前,临期食品市场主要的销售渠道是电商平台和线下零食折扣店,此外,直播带货和社区团购的渠道也可以看到临期食品的身影。
对于线下渠道而言,临期食品店的难点在于货源的不稳定,而线上同样面临供应链和产品调配等问题,但两者的本质问题,都是因为货源的分散。
其次,随着大量投资者的入场,以及商超、食品巨头意识到临期食品的潜力,选择自己亲自售卖,货源的争夺将非常激烈。
与此同时,不稳定的货源,也让商户们拿货的价格出现了差异,以至于临期食品市场出现了“千店千价”的局面。
因此,确立稳定的货源,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是临期食品赛道最核心的竞争力。
差异化营销成为市场突破口
现阶段,临期食品店的经营模式、消费客群、产品种类均类似,仍处于比拼扩张速度和规模效应阶段,差异化并不明显。
在产品上,不论是牛奶、饮料类,还是面包、饼干、零食类,又或是瓜子、花生等坚果类,平时最常吃的品种,每家店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随着资本和巨头的不断进入,市场进入了品牌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瓶颈期。而如何找寻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成为零食品牌关注的焦点。
不久前,一些线上的临期食品店内出现了临期食品盲盒。商家将自己销售的临期食品盲盒定义为“娱乐性购物体验”。
其中价格最低的不到七元,最高的大约二十元左右。通常只需花上九块九,即可购买到所谓的临期食品盲盒,而且都是较为常见的品牌食品。
通过盲盒的形式,临期食品的销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临期食品也可以进一步细化消费人群,消费场景,尝试与不同的主题文化相结合。
例如,在女性消费者关注居多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女性消费者,设计更注重女性化的营销方针。
临期食品市场的商业逻辑并不复杂,市场规模在未来将会进一步扩大。但随着投资商的不断涌入,稳定货源的获取,以及差异化营销的建立将会成为在竞争中生存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