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美食回忆录
- 分类:抖圈为赌而生尊龙动态
- 作者:有趣有才的老板娘
- 来源:抖圈为赌而生尊龙零食公众号
- 发布时间:2021-08-04
- 访问量:477
【概要描述】
老长沙的美食魂
清晨的一碗粉到深夜的烧烤摊,现在的长沙成了网红城市,到处都是拖着箱子,举着大众点评来打卡的外地人,看得我想笑。
真正的长沙美食,岂是大众点评和那些收了钱的公号推荐可以囊括的......
说到这,以美食为终极人生目标的混迹长沙40年的长沙妹陀最有话语权。
01
|
小
时
小
食
80年代,读小学后,口袋里有了点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最喜欢流连的地方是楚怡小学门口的卖凉拌韭菜的娭毑门口。
娭毑挎个篮子,里面有几个霸缸,装着韭菜、香干等凉拌。一角钱一串。
我最喜欢的就是凉拌韭菜。
碧绿的韭菜开水烫到软嫩,但还保留了新鲜的绿色,这是比较考验技术的一个工序。然后加上麻油,干辣椒,米醋还有大名鼎鼎的龙牌酱油(那时候还没有生抽这一高级调料)随便一拌,韭菜自带的辛香加上各种调料的化学反应立马让舌尖沦陷。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娭毑会把韭菜按根捆成坨,一根一坨,再用竹签子穿起来,5坨一串!!!一根一根的韭菜人工手动捆成坨……只有在那个车马慢的岁月才会有的对食物的耐心,现在已经失传了,再也再也吃不到了。
02
|
美
食
记
忆
我爸爸是新华楼的。
老一代的人都晓得新华楼的削面,我从小吃到大。好多钱一碗不记得了,炸酱的是最韵味倒是印象深刻。
长沙人其实喜欢恰粉,面,尤其是削面,在长沙其实是不红的。但是新华楼的削面,硬是凭着独具一格的炸酱码子,在长沙米粉中杀出一条血路。
我上初中以后,晚上经常要补课,补得晚了回来肚子饿,就会怂恿我爸爸跑到新华楼去端削面。
他会拿一个锅子去,每次买一份,然后厨房会给他一锅,而且码子盖得趴满的。
淋淋漓漓的肉汁浸透刚刚削出来的软软的面片,给那块本来没有任何味道的一坨面片无数的味觉层次。
我不晓得到底是面好恰,还是那个走后门的超高性价比让我念念不忘。不过好多年后,我在坡子街的新华楼又吃了一次那个炸酱码子的削面,我觉得味道依旧,还是好恰。
03
|
华
南
小
吃
新华楼还是长沙最早一批开宵夜的地方。当然,还有玉楼东。
那时候不叫宵夜,喊个洋气名字叫晚茶。我娘带我去过几次。其实就是恰凉拌菜,汤,还有一些麻油猪血,绿豆汤。我总觉得性价比不高,东西也一般。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地方,叫华南小吃,玉楼东那些东西都有,而且还巨便宜,就开在我屋里附近的水风井。那一发现,简直是发现了新大陆。我带动了一片同学天天去,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拔草”。
华南小吃的绿豆沙,最经典。
老师傅把煮熟的绿豆子用纱布包起来,用力锤成泥,然后再去熬,出锅的时候是不会分层的,水和绿豆沙的比例混合得刚刚好,一口下去,甘甜绵滑。
在这之前,长沙人只知道熬绿豆汤,就是一瓢水加一把绿豆子,熬出来以后,绿豆都在底下,汤在上面,搞得不好,分给你就是一碗水,哪里吃过这么精致的“料理”……
90年代后期,人大了,也抖起来了,那些小吃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社交的需要了。
04
|
相
约
红
梅
红梅是比较好的约会的地方。
那时候的冷饮还仅限于绿豆冰棒、牛奶冰棒,最好的是娃娃头,那已经是要1块钱以上一根了。
红梅,不仅便宜,还提供一个可以坐下歇气的地方,而且又地处黄兴北路的繁华地段,顿时高级感就起来了。
夏天晚上要出来扯个谈,一般妹子都约在红梅。一杯冰镇酸梅汤,可以坐好久。那时候的冰镇酸梅汤是真正的手作,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工业化生产,绝对的零添加。那种酸酸甜甜的口味,是长沙妹子最喜欢的。
何况附近还有双燕楼的馄饨,向群的锅贴,又一村的盒饭,一家粉店的炒码。
05
|
一
家
粉
店
一家粉店,绝对是炒码粉的开山鼻祖。
80年代开始,就在我小学后面,每天排队。
一瓢油浇在锅里当时“嗤”的那一声美好音响,那是比满街从广东贩来的翻录磁带里流行的邓丽君的歌声更美好的音响。
师傅当着你的面加入韭黄、剁椒,抖锅翻炒,猪肝、腰花、鸡杂散发着久违的胡椒的香味,这就是当年人们的至爱。
就连最便宜的椒脆,除有榨菜之外,另外加有香菇丝、肉丝。这是一家粉店在那个时代的发明。
一家粉店唤醒了长沙人对美好美食追求的味蕾,干净、爽快、利落、讲究小锅炒的效率、散发热情和热力的油锅……
长沙人在那个时代对于新出现的美食就已开始了奔走相告,然后开始模仿,山寨,改良,不断创新之路。
06
|
湘
菜
当
红
在此之前,湘菜除了火宫殿,玉楼东是没有民间品牌的。
90年代末开始,由于一家粉店开创的小炒盖码衍生而成的家常菜馆,围绕着文运街,黄泥街,水风井,北正街这一带应运而生。
娟娟,天下客,鲁哥……每个店老板就是厨师,取名也比较随意,没有菜单,炒的就是长沙人普通餐桌上的一些小炒,料土豆丝,豆腐老汤,韭菜花炒猪耳朵,抱盐鱼……
我最喜欢的是书院路上文和友老总部后面巷子里一家没有名字的店。
那一味香菜拌卤牛肉能恰得下三碗饭。牛肉是自己家卤的,绝没有市场上买的那股香精味,老板娘说就是一点八角桂皮加姜蒜一锅水一煮。
听她说得简单,我也回去跃跃欲试。
先把牛腱子肉整块泡出血水,然后用美味鲜腌制一两个小时,再用半锅水加入普通的桂皮八角干红辣椒,和大量的姜蒜,生抽料酒盐一起大火煮到沸腾,转小火慢煨。
火候最考验经验,煮久了牛肉一切就碎了,煮的时间不够,又不入味。实验了几次,我也学到了这一道的精髓,就是煮完后要放在卤水里浸泡几个小时,让味道慢慢的渗透进牛肉的每一根纤维。
吃之前切成一毫米的薄片,带着牛筋的透亮,用新鲜香菜叶子加生蒜子干辣椒生抽麻油快速在不锈钢铝盆里用筷子一搅动,调料均匀的沾在每一片食材上。
一筷子下去,香菜独有的香味融合进牛肉的卤香,生脆的口感又中和了肉制品的油腻……
我总是想起水浒中的鲁智深喊的那一嗓子“切三斤卤牛肉”,每次都想,没有香菜凉拌的卤牛肉是没有灵魂的,难怪你是鲁智深!
写在最后
千禧年后,长沙的美食品牌开始遍地丛生。我忙着结婚生子的同时,也投身于美食行业。
我更加发狠的游走于发现美食和研究美食之间,不能自拔。冬瓜山的香肠,还是费大厨的辣椒炒肉早就入不了我的法眼。。。
多年来练就的对美食独有的理解,这次回归后,我全部用在了抖圈为赌而生尊龙零食升级后的选品上。
口味和品质,创新和工艺,都在我挑剔的舌尖形成了严格的淘汰机制。
今后源源不断的带给你们各种最新潮,最好吃,最有品质感的零食就是我的人生终极目标。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哈哈哈哈哈哈哈。
敬请期待长沙美食回忆之下篇。我在替你们找货之余,有时间就更新。
长沙美食回忆录
【概要描述】
老长沙的美食魂
清晨的一碗粉到深夜的烧烤摊,现在的长沙成了网红城市,到处都是拖着箱子,举着大众点评来打卡的外地人,看得我想笑。
真正的长沙美食,岂是大众点评和那些收了钱的公号推荐可以囊括的......
说到这,以美食为终极人生目标的混迹长沙40年的长沙妹陀最有话语权。
01
|
小
时
小
食
80年代,读小学后,口袋里有了点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最喜欢流连的地方是楚怡小学门口的卖凉拌韭菜的娭毑门口。
娭毑挎个篮子,里面有几个霸缸,装着韭菜、香干等凉拌。一角钱一串。
我最喜欢的就是凉拌韭菜。
碧绿的韭菜开水烫到软嫩,但还保留了新鲜的绿色,这是比较考验技术的一个工序。然后加上麻油,干辣椒,米醋还有大名鼎鼎的龙牌酱油(那时候还没有生抽这一高级调料)随便一拌,韭菜自带的辛香加上各种调料的化学反应立马让舌尖沦陷。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娭毑会把韭菜按根捆成坨,一根一坨,再用竹签子穿起来,5坨一串!!!一根一根的韭菜人工手动捆成坨……只有在那个车马慢的岁月才会有的对食物的耐心,现在已经失传了,再也再也吃不到了。
02
|
美
食
记
忆
我爸爸是新华楼的。
老一代的人都晓得新华楼的削面,我从小吃到大。好多钱一碗不记得了,炸酱的是最韵味倒是印象深刻。
长沙人其实喜欢恰粉,面,尤其是削面,在长沙其实是不红的。但是新华楼的削面,硬是凭着独具一格的炸酱码子,在长沙米粉中杀出一条血路。
我上初中以后,晚上经常要补课,补得晚了回来肚子饿,就会怂恿我爸爸跑到新华楼去端削面。
他会拿一个锅子去,每次买一份,然后厨房会给他一锅,而且码子盖得趴满的。
淋淋漓漓的肉汁浸透刚刚削出来的软软的面片,给那块本来没有任何味道的一坨面片无数的味觉层次。
我不晓得到底是面好恰,还是那个走后门的超高性价比让我念念不忘。不过好多年后,我在坡子街的新华楼又吃了一次那个炸酱码子的削面,我觉得味道依旧,还是好恰。
03
|
华
南
小
吃
新华楼还是长沙最早一批开宵夜的地方。当然,还有玉楼东。
那时候不叫宵夜,喊个洋气名字叫晚茶。我娘带我去过几次。其实就是恰凉拌菜,汤,还有一些麻油猪血,绿豆汤。我总觉得性价比不高,东西也一般。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地方,叫华南小吃,玉楼东那些东西都有,而且还巨便宜,就开在我屋里附近的水风井。那一发现,简直是发现了新大陆。我带动了一片同学天天去,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拔草”。
华南小吃的绿豆沙,最经典。
老师傅把煮熟的绿豆子用纱布包起来,用力锤成泥,然后再去熬,出锅的时候是不会分层的,水和绿豆沙的比例混合得刚刚好,一口下去,甘甜绵滑。
在这之前,长沙人只知道熬绿豆汤,就是一瓢水加一把绿豆子,熬出来以后,绿豆都在底下,汤在上面,搞得不好,分给你就是一碗水,哪里吃过这么精致的“料理”……
90年代后期,人大了,也抖起来了,那些小吃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社交的需要了。
04
|
相
约
红
梅
红梅是比较好的约会的地方。
那时候的冷饮还仅限于绿豆冰棒、牛奶冰棒,最好的是娃娃头,那已经是要1块钱以上一根了。
红梅,不仅便宜,还提供一个可以坐下歇气的地方,而且又地处黄兴北路的繁华地段,顿时高级感就起来了。
夏天晚上要出来扯个谈,一般妹子都约在红梅。一杯冰镇酸梅汤,可以坐好久。那时候的冰镇酸梅汤是真正的手作,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工业化生产,绝对的零添加。那种酸酸甜甜的口味,是长沙妹子最喜欢的。
何况附近还有双燕楼的馄饨,向群的锅贴,又一村的盒饭,一家粉店的炒码。
05
|
一
家
粉
店
一家粉店,绝对是炒码粉的开山鼻祖。
80年代开始,就在我小学后面,每天排队。
一瓢油浇在锅里当时“嗤”的那一声美好音响,那是比满街从广东贩来的翻录磁带里流行的邓丽君的歌声更美好的音响。
师傅当着你的面加入韭黄、剁椒,抖锅翻炒,猪肝、腰花、鸡杂散发着久违的胡椒的香味,这就是当年人们的至爱。
就连最便宜的椒脆,除有榨菜之外,另外加有香菇丝、肉丝。这是一家粉店在那个时代的发明。
一家粉店唤醒了长沙人对美好美食追求的味蕾,干净、爽快、利落、讲究小锅炒的效率、散发热情和热力的油锅……
长沙人在那个时代对于新出现的美食就已开始了奔走相告,然后开始模仿,山寨,改良,不断创新之路。
06
|
湘
菜
当
红
在此之前,湘菜除了火宫殿,玉楼东是没有民间品牌的。
90年代末开始,由于一家粉店开创的小炒盖码衍生而成的家常菜馆,围绕着文运街,黄泥街,水风井,北正街这一带应运而生。
娟娟,天下客,鲁哥……每个店老板就是厨师,取名也比较随意,没有菜单,炒的就是长沙人普通餐桌上的一些小炒,料土豆丝,豆腐老汤,韭菜花炒猪耳朵,抱盐鱼……
我最喜欢的是书院路上文和友老总部后面巷子里一家没有名字的店。
那一味香菜拌卤牛肉能恰得下三碗饭。牛肉是自己家卤的,绝没有市场上买的那股香精味,老板娘说就是一点八角桂皮加姜蒜一锅水一煮。
听她说得简单,我也回去跃跃欲试。
先把牛腱子肉整块泡出血水,然后用美味鲜腌制一两个小时,再用半锅水加入普通的桂皮八角干红辣椒,和大量的姜蒜,生抽料酒盐一起大火煮到沸腾,转小火慢煨。
火候最考验经验,煮久了牛肉一切就碎了,煮的时间不够,又不入味。实验了几次,我也学到了这一道的精髓,就是煮完后要放在卤水里浸泡几个小时,让味道慢慢的渗透进牛肉的每一根纤维。
吃之前切成一毫米的薄片,带着牛筋的透亮,用新鲜香菜叶子加生蒜子干辣椒生抽麻油快速在不锈钢铝盆里用筷子一搅动,调料均匀的沾在每一片食材上。
一筷子下去,香菜独有的香味融合进牛肉的卤香,生脆的口感又中和了肉制品的油腻……
我总是想起水浒中的鲁智深喊的那一嗓子“切三斤卤牛肉”,每次都想,没有香菜凉拌的卤牛肉是没有灵魂的,难怪你是鲁智深!
写在最后
千禧年后,长沙的美食品牌开始遍地丛生。我忙着结婚生子的同时,也投身于美食行业。
我更加发狠的游走于发现美食和研究美食之间,不能自拔。冬瓜山的香肠,还是费大厨的辣椒炒肉早就入不了我的法眼。。。
多年来练就的对美食独有的理解,这次回归后,我全部用在了抖圈为赌而生尊龙零食升级后的选品上。
口味和品质,创新和工艺,都在我挑剔的舌尖形成了严格的淘汰机制。
今后源源不断的带给你们各种最新潮,最好吃,最有品质感的零食就是我的人生终极目标。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哈哈哈哈哈哈哈。
敬请期待长沙美食回忆之下篇。我在替你们找货之余,有时间就更新。
- 分类:抖圈为赌而生尊龙动态
- 作者:有趣有才的老板娘
- 来源:抖圈为赌而生尊龙零食公众号
- 发布时间:2021-08-04
- 访问量:477
老长沙的美食魂
清晨的一碗粉到深夜的烧烤摊,现在的长沙成了网红城市,到处都是拖着箱子,举着大众点评来打卡的外地人,看得我想笑。
真正的长沙美食,岂是大众点评和那些收了钱的公号推荐可以囊括的......
说到这,以美食为终极人生目标的混迹长沙40年的长沙妹陀最有话语权。
01
|
小
时
小
食
80年代,读小学后,口袋里有了点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最喜欢流连的地方是楚怡小学门口的卖凉拌韭菜的娭毑门口。
娭毑挎个篮子,里面有几个霸缸,装着韭菜、香干等凉拌。一角钱一串。
我最喜欢的就是凉拌韭菜。
碧绿的韭菜开水烫到软嫩,但还保留了新鲜的绿色,这是比较考验技术的一个工序。然后加上麻油,干辣椒,米醋还有大名鼎鼎的龙牌酱油(那时候还没有生抽这一高级调料)随便一拌,韭菜自带的辛香加上各种调料的化学反应立马让舌尖沦陷。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娭毑会把韭菜按根捆成坨,一根一坨,再用竹签子穿起来,5坨一串!!!一根一根的韭菜人工手动捆成坨……只有在那个车马慢的岁月才会有的对食物的耐心,现在已经失传了,再也再也吃不到了。
02
|
美
食
记
忆
我爸爸是新华楼的。
老一代的人都晓得新华楼的削面,我从小吃到大。好多钱一碗不记得了,炸酱的是最韵味倒是印象深刻。
长沙人其实喜欢恰粉,面,尤其是削面,在长沙其实是不红的。但是新华楼的削面,硬是凭着独具一格的炸酱码子,在长沙米粉中杀出一条血路。
我上初中以后,晚上经常要补课,补得晚了回来肚子饿,就会怂恿我爸爸跑到新华楼去端削面。
他会拿一个锅子去,每次买一份,然后厨房会给他一锅,而且码子盖得趴满的。
淋淋漓漓的肉汁浸透刚刚削出来的软软的面片,给那块本来没有任何味道的一坨面片无数的味觉层次。
我不晓得到底是面好恰,还是那个走后门的超高性价比让我念念不忘。不过好多年后,我在坡子街的新华楼又吃了一次那个炸酱码子的削面,我觉得味道依旧,还是好恰。
03
|
华
南
小
吃
新华楼还是长沙最早一批开宵夜的地方。当然,还有玉楼东。
那时候不叫宵夜,喊个洋气名字叫晚茶。我娘带我去过几次。其实就是恰凉拌菜,汤,还有一些麻油猪血,绿豆汤。我总觉得性价比不高,东西也一般。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地方,叫华南小吃,玉楼东那些东西都有,而且还巨便宜,就开在我屋里附近的水风井。那一发现,简直是发现了新大陆。我带动了一片同学天天去,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拔草”。
华南小吃的绿豆沙,最经典。
老师傅把煮熟的绿豆子用纱布包起来,用力锤成泥,然后再去熬,出锅的时候是不会分层的,水和绿豆沙的比例混合得刚刚好,一口下去,甘甜绵滑。
在这之前,长沙人只知道熬绿豆汤,就是一瓢水加一把绿豆子,熬出来以后,绿豆都在底下,汤在上面,搞得不好,分给你就是一碗水,哪里吃过这么精致的“料理”……
90年代后期,人大了,也抖起来了,那些小吃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社交的需要了。
04
|
相
约
红
梅
红梅是比较好的约会的地方。
那时候的冷饮还仅限于绿豆冰棒、牛奶冰棒,最好的是娃娃头,那已经是要1块钱以上一根了。
红梅,不仅便宜,还提供一个可以坐下歇气的地方,而且又地处黄兴北路的繁华地段,顿时高级感就起来了。
夏天晚上要出来扯个谈,一般妹子都约在红梅。一杯冰镇酸梅汤,可以坐好久。那时候的冰镇酸梅汤是真正的手作,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工业化生产,绝对的零添加。那种酸酸甜甜的口味,是长沙妹子最喜欢的。
何况附近还有双燕楼的馄饨,向群的锅贴,又一村的盒饭,一家粉店的炒码。
05
|
一
家
粉
店
一家粉店,绝对是炒码粉的开山鼻祖。
80年代开始,就在我小学后面,每天排队。
一瓢油浇在锅里当时“嗤”的那一声美好音响,那是比满街从广东贩来的翻录磁带里流行的邓丽君的歌声更美好的音响。
师傅当着你的面加入韭黄、剁椒,抖锅翻炒,猪肝、腰花、鸡杂散发着久违的胡椒的香味,这就是当年人们的至爱。
就连最便宜的椒脆,除有榨菜之外,另外加有香菇丝、肉丝。这是一家粉店在那个时代的发明。
一家粉店唤醒了长沙人对美好美食追求的味蕾,干净、爽快、利落、讲究小锅炒的效率、散发热情和热力的油锅……
长沙人在那个时代对于新出现的美食就已开始了奔走相告,然后开始模仿,山寨,改良,不断创新之路。
06
|
湘
菜
当
红
90年代末开始,由于一家粉店开创的小炒盖码衍生而成的家常菜馆,围绕着文运街,黄泥街,水风井,北正街这一带应运而生。
娟娟,天下客,鲁哥……每个店老板就是厨师,取名也比较随意,没有菜单,炒的就是长沙人普通餐桌上的一些小炒,料土豆丝,豆腐老汤,韭菜花炒猪耳朵,抱盐鱼……
我最喜欢的是书院路上文和友老总部后面巷子里一家没有名字的店。
那一味香菜拌卤牛肉能恰得下三碗饭。牛肉是自己家卤的,绝没有市场上买的那股香精味,老板娘说就是一点八角桂皮加姜蒜一锅水一煮。
听她说得简单,我也回去跃跃欲试。
先把牛腱子肉整块泡出血水,然后用美味鲜腌制一两个小时,再用半锅水加入普通的桂皮八角干红辣椒,和大量的姜蒜,生抽料酒盐一起大火煮到沸腾,转小火慢煨。
火候最考验经验,煮久了牛肉一切就碎了,煮的时间不够,又不入味。实验了几次,我也学到了这一道的精髓,就是煮完后要放在卤水里浸泡几个小时,让味道慢慢的渗透进牛肉的每一根纤维。
吃之前切成一毫米的薄片,带着牛筋的透亮,用新鲜香菜叶子加生蒜子干辣椒生抽麻油快速在不锈钢铝盆里用筷子一搅动,调料均匀的沾在每一片食材上。
一筷子下去,香菜独有的香味融合进牛肉的卤香,生脆的口感又中和了肉制品的油腻……
我总是想起水浒中的鲁智深喊的那一嗓子“切三斤卤牛肉”,每次都想,没有香菜凉拌的卤牛肉是没有灵魂的,难怪你是鲁智深!
写在最后
我更加发狠的游走于发现美食和研究美食之间,不能自拔。冬瓜山的香肠,还是费大厨的辣椒炒肉早就入不了我的法眼。。。
多年来练就的对美食独有的理解,这次回归后,我全部用在了抖圈为赌而生尊龙零食升级后的选品上。
口味和品质,创新和工艺,都在我挑剔的舌尖形成了严格的淘汰机制。
今后源源不断的带给你们各种最新潮,最好吃,最有品质感的零食就是我的人生终极目标。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哈哈哈哈哈哈哈。
敬请期待长沙美食回忆之下篇。我在替你们找货之余,有时间就更新。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承包一周优惠,小程序下单即享!
减肥期低脂零食推荐,好吃还不发胖!
零食加盟直接搜索 "抖圈为赌而生尊龙零食.网址" 即可一键直达官网